河蟹养殖是一项持续性的管理工作。做好不同阶段的养殖管理是实现河蟹高产高效的关键。下面我们来看看河蟹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。
一、投喂管理
养殖过程中,人工饲养的食物种类有配合饲料、冰鲜鱼、螺类、蛤类、豆粕、小麦、玉米等。饲养应坚持“荤素结合、精两端粗,中间粗”。
养殖初期(3-5月)以饲喂配合饲料为主,辅以一些鲜鱼、螺蛳、蛤等;养殖中期(6-8月)投喂水草、豆粕、小麦、玉米等。以植物性饲料为主,减少动物性饲料用量,防止河蟹过早成熟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;养殖后期(9-11月),饲料以配合饲料、鲜鱼、螺蛳等动物性饲料为主,适量投喂一些水生植物、豆粕、小麦、玉米等,以满足河蟹后期生长和育肥的营养需求。
每天上午、下午各饲喂一次,以下午饲喂为主,占每日饲喂量的70%。河蟹活动范围较小,饲料宜条状投喂,并均匀分布在浅水区。投喂点面积应占蟹池面积的30%以上。应根据螃蟹的摄食强度、季节和气温变化灵活控制投喂量。一般以喂后2小时内食用为宜。
二、日常巡塘
主要坚持早晚各巡塘一次。主要任务是:
一是检查防逃设施的完整性,发现损坏及时修复。
二是检查河蟹的活动和进食情况。若发现残饵,应减少饵料用量。
三是检查水质变化和河蟹蜕皮生长情况,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。
四是认真填写入塘记录,详细记录放养、饲养、水质、病害、产量、销量等情况,并整理归档,为明年的养殖生产提供参考。
三、水质管理
在整个养殖过程中,对水质的总体要求是“清、鲜、嫩、爽”。一般保持pH值在7.5~8.5,透明度在30~40厘米,溶解氧在5毫克/升以上,水温在25~28。
每月使用一次EM菌、枯草芽孢杆菌、地净宝等生物制剂,分解池内有机物,降低氨氮、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,可改善水质,预防疾病。常采用微孔增氧设备增氧,使池水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/升以上,为河蟹创造优良的生长环境。
四、水草管理
水草管理是重要的技术环节。当池塘水草覆盖率低于40%时,应及时补充旱莲草(水花生)、浮萍。旱莲草对于净化水质有明显的效果。浮萍是河蟹喜欢吃的植物性食物,而且浮萍的繁殖能力很强。当覆盖面积超过15%时,必须人工捞出,以免影响水体的光合作用,减少产氧量。
对于附着在水草上的污泥等异物,可采用泼洒护草活性水等方法进行处理,提高其吸附、分解有害物质的能力,增强净水效果。
五、病害防控
按照“生态预防为主、药物治疗为辅”、“未病未明、早治未病”的原则,严格池塘消毒,放养优质苗木,营造良好环境,和科学投资。通过投喂饲料、定期投喂药饵等健康养殖方式,积极防治疾病;通过生物制剂改善水质,减少有害细菌含量,然后用生石灰、二氧化氯、聚维酮碘等对水体进行消毒,控制细菌性疾病的发生。
在养殖过程中,一旦发现疾病,应及时诊断,正确用药,控制疾病蔓延。渔药必须高效、低毒、副作用少。国家明令禁止的渔药不能使用。